综合

笔耕40年成就辽宁首个“文学之乡”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百科   来源:休闲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    8月25日,辽宁首个“文学之乡”授牌仪式在庄河举行。“文学之乡”的创建,是辽宁省作协扶植基层文学工作,促进基层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文学之乡”同时起到作家创作基地的作用。当天省作协、大连市 沧海落明珠

    8月25日,文学之乡辽宁首个“文学之乡”授牌仪式在庄河举行。笔耕“文学之乡”的年成沧海落明珠创建,是辽宁辽宁省作协扶植基层文学工作,促进基层文学事业发展的文学之乡重要举措,“文学之乡”同时起到作家创作基地的笔耕作用。当天省作协、年成大连市文联、辽宁庄河相关负责人以及300多名文学爱好者出席了授牌仪式。文学之乡

    

      创作活动持续活跃

    

      庄河历史厚重、笔耕文脉绵长,年成风光优美。辽宁特别是文学之乡沧海落明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队伍不断壮大,笔耕创作活动丰富多彩,年成各类作品竞相涌现,先后走出孙惠芬、周立民、孙五郎等文学名家,形成了富有当地特点的文学现象。

    

      庄河市文联负责人孙义鼎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庄河市各类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韵文学社”“黄海文学社”“海浪花诗社”“民间文学社”等,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乡韵》《庄河文艺》等报刊,打开了他们向文学出发的大门。令人瞩目的是,一批女作者创造出庄河文学特有的风景,她们竞相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并获奖,被誉为庄河女作者群现象。主要代表有孙惠芬、李淑萍、高金娥、顾薇、林玉玲、周美华、李静等。1986年庄河市作家协会成立,同年庄河市文联文学刊物《冰峪》创刊,1994年《庄河报》发行,1999年《庄河之窗》出版,2012年《庄河记忆》创办,为庄河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些文学期刊和文学青年让庄河文学呈现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作浪潮,也令不少文学名家将眼光投到了庄河。

    

      从庄河市第一份文学小报《红崖》开始,大连知名作家高玉宝、邓刚、高满堂、毕馥华等人多次来到庄河与作者共同研讨,指导创作。近年来,省内文学名家孙惠芬、周建新、叶广芩、刁斗、马晓丽、刘嘉陵等人把目光更多投向庄河,并组成 “文学辽军”开展志愿服务,薪火相传。2015年,大连作家森林“红崖谷”挂牌成立;2017年,省作协庄河创作基地正式建立。与此同时,庄河市各类文学讲座、研讨、诵读等活动接力展开,日益活跃,并先后在乡村、学校等挂牌成立10个文学创作基地和3个文学服务驿站,把文学种子撒向庄河大地。

    

      创作质量连年提升

    

      有了文学的种子,自然就有种子萌发成苗木,长成大树。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庄河文学作者在本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万多篇,在大连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6000余篇,出版个人作品专集200余部。姜弢的小说《一路平安》刊登于《中国青年》,高金娥的小说《我家住在大河庄》转载于《长江文艺》,宋钧的长篇小说《斑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李淑萍的长篇小说《花开岁月》获大连市“5511”工程奖,任向军的报告文学《美丽的心灵》获辽宁省报告文学一等奖,张淑清的散文《两代女人的读书梦》获河北省作协全国读书征文一等奖,宋文军诗歌《寂寞》发表于《诗刊》,集体创作的辽剧《蓝莓花开》荣获省第八届艺术节政府文化奖。

    

      庄河籍作家孙惠芬、辞赋家孙五郎、评论家周立民、《庄河记忆》创刊人周美华等,成为庄河文学的代表。省作协副主席孙惠芬表示:“离开家乡庄河30年,那时候一直觉得世界在远方,在故乡的外面,一晃30年过去,后来越来越发现故乡才是世界,因为自己所有的创作都来自故乡,都与这里的人们有关,是他们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来自生命大地的消息。”

    

      据了解,成为辽宁首个“文学之乡”,不仅能够大大促进当地基层文学事业发展,而且对文学创作成果大、水平高的辽宁“文学之乡”,将由省作协负责推荐申报国家级“文学之乡”创建,并在省作协组织的会员发展等文学活动中给予推荐名额。

    

      此外,“文学之乡”还享有以此名义对外宣传和开展文学公益活动,举办的文学活动可以申请获得省作协的扶持和支持,省作协适时组织文学名家到“文学之乡”进行采风创作和调研讲座等权利。

    

    

    

    责任编辑:侯晓明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蓝琛资讯网   sitemap